文殊師利菩薩針對日常生活提出了隨緣照修的方法,也就是面對境界直接修行。可是當我們面對境界要對緣照修的時候,基本上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呢?那就是不論遇到順境或逆境都要把它導入真善美的境界。 |
我們常講佛法就在世間,佛法離不開生活,也知道二六時中,行住坐臥處處皆可修行,但往往就僅止於知道的層面而已,實際上該麼做就不知道了。
文殊師利菩薩針對日常生活提出了隨緣照修的方法,也就是面對境界直接修行。可是當我們面對境界要對緣照修的時候,基本上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呢?那就是不論遇到順境或逆境都要把它導入真善美的境界。
一般人遇到順境還可以導入真善美,遇到逆境頂多抱著隨緣消舊業,業消了就好了的心態,那想得到什麼真善美?偏偏我們這一生遇到的逆境卻是那多,使得大家不免要自歎五濁惡世的界生業力太重,福報太差。可是在華嚴的修行中,不論那一位菩薩都告訴我們,無論好的境界,不好的境界都是好的境界。也就是所謂「此是普賢境,此是普賢行」的觀念。
楞嚴經中世尊曾說,人的身體在變,恒河卻互古不變。這在說明,在種種的變化中有一個不變的東西,那就是見性不變。眼睛會衰退,但「看」東西的能力不變,身體也會產生變化,但真我不變,真如不變。現在我們所遇一切都是可變會變的,心也隨時被可變的境界所轉,我們能否抓住這個不變,再將一切導入不變中?所謂心隨境轉,是為凡夫,心能轉境,則同如來。北即文殊菩薩法緣的依據。
其實這個不變只是每個人所存在的本來面目,它像水晶、摩尼珠般的晶瑩剔透,只是長期以來被無量的灰塵所覆蓋,只要將灰塵拭淨,依舊能恢復本來的面目。這也是我們所謂的人人皆具自性寶藏,可惜都把它潛藏在內心的最深處,以至好幾輩子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,要修行就必須高度的警覺性,抓住這不變的真我,才能從本質上做徹底的改變,再以甚深的觀察力,坦然面對一切外緣,並通通導入這永恒不變的本來面目中。這就是普賢境界,而這一切都是從日常生活的一切境界中來的。
可見只要抓住真我,回歸本來面目,處處皆可修行。
【我要護持此篇文章】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