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發菩提心的真實義(二) 【文/密法班 葉育哲整理】 |
|
|
|
「發菩提心」是指真正在人生中有所覺醒,這裡面包括三個部分,一個是人生,一個是人性,
一個是生命。名字怎麼取不重要。
從學術立場來談,人性、人生與生命的定義和標的可能都不一樣,師父只能說可能都不一樣。但就現實的人來講,人性、人生、生命這三個東西可能是同一個,學者專家尤其是哲學家、邏輯學家的定義是絕對不一樣的。但對我們這一群糊里糊塗,吃飯吃麫都搞不清楚的人來講,人生、人性跟生命,弄到最後就會變成同一個。有沒有必要把它區分出來?就看我們個人。假如是學者,會認為當然不一樣,這三個字都不一樣,三個詞也都不同,怎麼意義會一樣呢?這一點我們都很清楚,但是現在內心裡的感受,那三個東西可能就是同一個,師父要我們瞭解的是「那個東西」,不是「這三個詞是什麼?」,「內心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什麼?」,那個感受才是重點。
|
「發菩提心」是指真正在人生中有所覺醒,這裡面包括三個部分,一個是人生,一個是人性,
一個是生命。名字怎麼取不重要。
從學術立場來談,人性、人生與生命的定義和標的可能都不一樣,師父只能說可能都不一樣。但就現實的人來講,人性、人生、生命這三個東西可能是同一個,學者專家尤其是哲學家、邏輯學家的定義是絕對不一樣的。但對我們這一群糊里糊塗,吃飯吃麫都搞不清楚的人來講,人生、人性跟生命,弄到最後就會變成同一個。有沒有必要把它區分出來?就看我們個人。假如是學者,會認為當然不一樣,這三個字都不一樣,三個詞也都不同,怎麼意義會一樣呢?這一點我們都很清楚,但是現在內心裡的感受,那三個東西可能就是同一個,師父要我們瞭解的是「那個東西」,不是「這三個詞是什麼?」,「內心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什麼?」,那個感受才是重點。
發心是指「針對這個東西,發起追求的心」,那叫做發心。要怎麼追求呢?有六個方向。假設那個東西叫生命,那就從生命來講。那個東西是人性,那從人性來講。那個東西叫人生,那就從人生來講。
人生的價值是什麼?意義是什麼?人生的目的在哪裡?人生的方向怎麼走?人生的存在能感受得到嗎?人生的真相,是我們自己要獲得的。這六個當中叫人生、人性、生命都無所謂,自己要知道,這是從實踐的立場來看的一個特質。
從學問來看就不一樣,三六一十八項。這十八項裡頭,每項再按照苦、集、滅、道四個細分,剛剛好七十二法,這是大乘七十二法,不是小乘七十二法。孫悟空七十二變,那是小乘七十二法。現實人生,善財童子所走的路就是大乘七十二法,就是指這個東西。不要聽不懂,也不要以為師父在說笑話,這是真實義,不要弄錯了。
有本「洩天機」的書,算命的就講得很清楚。修法,自這七十二法中任選一法,法法平等,都可成就。帶著這個疑情去追求,十八法當中自己訂一個,用苦集滅道四法,選一法走進去,都會到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,而且一超直入,這就是疑情的來源。華嚴行法,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下手處,展開這天羅地網窮盡一切,所有菩提法都在這七十二法裡面。
大乘行法的整個輪廓就在這裡,修密法更要發這個心,如不發這種心,很難進入,只能像宗教儀式演一遍,沒有意義。不是要大家演戲,是要我們瞭解「那個東西」,真正的「那個狀態」是什麼?從這邊下手就會發現」,為什麼我們常跟大家講,只要一個人會這樣反省:「我這樣子混著過日子對嗎?應該要怎麼樣活著,人生才有價值、有意義呢?」這就在發菩提心了。
問題是發了這個心若沒人引導,搞不好又退回來。為什麼?因為在現有的範圍裡有一種安全感,要去追求那未知的領域就沒有安全感,不敢去嘗試;年紀越大、惰性越大,越不敢嘗試。人的身體裡頭有一種內分泌會越來越稠,越稠就越不能動,越不想動,就無法採取行動。年紀越大黏稠性越高,越不容易付諸行動,明明就要那一個,人家拿來這一個,就不敢要那一個,只好接受這一個。接受這一個呢,卻偷偷的在想那一個,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,活得很痛苦。
小孩子不一樣,「你送什麼?『他要那一個』」哆!他就拿去了。這時你會說:「這孩子不聽話」,事實上不聽話的孩子他很能掌握到自我,我們太聽話了;不是叫我們不要聽話,是要我們搞清楚人生就在這裡被規範住了,就在這個地方被綁住了,就在這裡不得解脫。要留意,解脫,是內心無障礙,現在這個障礙束縛著我們,沒有辦法在社會公約的前提下,跟自己的生命空間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。我們的痛苦來自這個地方,世界上越是文明,越是發達的地方,這種文明病越嚴重。所以越文明的地方,越需要佛法,是指它越需要人性的覺醒,修行就在這個地方。發心要到達止於至善的境界,也就是指這個東西。孩子拿捏的很自在,他沒有束縛而且又很規矩,尤其能夠自主,我們呢?很規矩,但很無奈。我們好像被逼迫著,那就是我們的痛苦。要能夠跟人家一樣的平起平坐,但我們被綑著,若沒有被綑著,就是自在的,這叫解脫,發心是指追求這個部分,發菩提心也是指追求這個部分。
【我要護持此篇文章】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