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心是每一個學佛人的特質,沒有發菩提心,不能算是真正的行者;雖然沒有發菩提心亦可以當一個教徒,「任何宗教的教徒,當然佛教的教徒也可以。」
發心的定義,在一般宗教來講,是指對他們的教主宣誓效忠,這就叫做發心。要信仰什麼宗教,就要宣誓成為那個宗教的一份子,對教主宣誓要盡忠職守,這就是一般所講發心的定義。當然也不一定叫發心,可能叫發誓,或許是詛咒,或者叫發願,還是叫作下誓,下那「我要有所背叛,五雷轟頂,五馬分屍」的毒誓;不論對不對,反正有這樣的一個宗教儀式。
|
|
菩提心是每一個學佛人的特質,沒有發菩提心,不能算是真正的行者;雖然沒有發菩提心亦可以當一個教徒,「任何宗教的教徒,當然佛教的教徒也可以。」
發心的定義,在一般宗教來講,是指對他們的教主宣誓效忠,這就叫做發心。要信仰什麼宗教,就要宣誓成為那個宗教的一份子,對教主宣誓要盡忠職守,這就是一般所講發心的定義。當然也不一定叫發心,可能叫發誓,或許是詛咒,或者叫發願,還是叫作下誓,下那「我要有所背叛,五雷轟頂,五馬分屍」的毒誓;不論對不對,反正有這樣的一個宗教儀式。
佛教倒是沒有這些儀式,不發心也可以來拜拜,所以廟口很多人站在那裡一鞠躬、小合掌,甚至於「單合掌小低頭,是人究竟成佛道」,結一個很好的善緣,這是佛法的特色。不一定要發「土地公啊!我初一、十五一定來這裡拜拜」的誓,不發心也沒關係,要拜就來拜,不一定初一、十五,初二、十六也可以,想到就來拜,佛菩薩不會跟我們計較來拜還是不來拜,祂永遠都是微笑的,所以不發心,也可以成為任何宗教的教徒;要記得是「任何宗教」。但是除佛教外,不發心的人任何宗教都不會接受的,請放心,佛教會接受,哪怕發錯心,佛教也接受。要知道,這就是佛陀的偉大;其他宗教,很抱歉!一定要照著祂講的,佛教沒有這個要求。
佛陀告訴我們,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。放心,不這樣走也可以,只要「離苦得樂」就好,不要越學越痛苦,這是佛陀的一個標準。「哪個經典這樣寫?」,經典倒不一定這樣寫,但是佛陀的要求就是要我們快樂,不會要我們痛苦,記得這個原則。所以佛門中學的是幸福跟快樂,進入佛門,應該是幸福指數越來越高,快樂幅度越來越大,而不是越學越痛苦,所以我們形容一個佛弟子臉上是越來越開花,不要越修越愁,愁到最後變苦瓜,這一定學錯,弄錯了。學佛不可能這個樣子,不要弄錯了,弄錯是自己的事。因為我們這個時代,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,資訊非常發達,雜訊非常多,再加上有些人自己想,自己講,干擾了別人,像我們這些非常乖巧的土包子,因為沒有揀別能力,人家講的都信,那就很糟糕,人家講對也信,人家講不對也信,所以擇法覺分非常重要。
學佛,第一個要學什麼?要有揀別正確的能力,連選擇正確的能力都沒有,那就很危險了。外面雜訊一堆,尤其聽人家講那些神通夢幻故事,聽得耳朵都豎起來,完全接受,晚上回去就作夢了,連續劇自己演,這都表示很容易受騙。
那些神棍、宗教騙子、宗教野心家之所以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就是我們的社會有廣大的群眾,是這一種乖乖的、聽話的綿羊。這些綿羊後來都變成迷途的羔羊,很容易受騙。所以學佛學著有智慧,第一個要具備的就是選擇,揀別正確的能力。
至於要怎麼擁有揀別的能力,那是要自己鍛鍊。基本上 和上講經的時候,這些揀別的方法都給大家了,重要的是要去實踐,不能光靠師父講給我們聽。只「聽」講,沒用;因為境界一來,又糊了,師父總不能跟我們說,哪個人對?哪個人錯?不能光從一個人的一句話中來斷定他的對錯。他講的千千萬萬句裡只有一句錯,那應該不是很重要的;要知道的是他整個的中心思想是什麼?這個能力我們要有。
【我要護持此篇文章】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