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經開頭所提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…」,修「智慧」的法門,大概都是用「觀照」,所以一開始就是「能觀能自在」!「觀自」是觀照自己,從這裡下手。第二階段叫作「照住」;第三階段就是「照見」,到這階段就不必照著步驟,因為他已經圓融了。 |
心經開頭所提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…」,修「智慧」的法門,大概都是用「觀照」,所以一開始就是「能觀能自在」!「觀自」是觀照自己,從這裡下手。第二階段叫作「照住」;第三階段就是「照見」,到這階段就不必照著步驟,因為他已經圓融了。
要照見並不難,問題在於照見前面的功夫,是否穩固了。在此就要談談何謂「照見」。必須修行到很高的境界,才能夠照見,觀照本身就是一個法門,稱為「觀照法門」。修「智慧」的法門,大概都是用「觀照」,所以一開始就是「能觀能自在」!「觀自」是觀照自己,從這裡下手。
第二階段叫作「照住」。我們在觀照時常常會跑掉,前面提過,初學佛最好選用一個方法,把資糧道的基礎打好。用什麼方法呢?用「填滿生命空間」的方法。初學的可以先訓練誦念「十六字洪名」或《心經》、<大悲咒>;如果層次很高,則從<華嚴經咒>、<集一切福德圓滿陀羅尼咒>或<華嚴經心咒>直接下手。怎麼做呢?計算一小時念幾遍。剛開始念比較慢,愈念愈熟,熟了以後狀態穩定,一個鐘頭念幾遍?十分鐘念幾遍?一分鐘念幾遍?自己要能很清楚。你要是很認真,一個禮拜夠了,假如比較不認真,有些人很忙,就用一個月的時間去訓練。
你知道自己邁開一步是幾公分嗎?很少人會去留意這點,因為一般人走路大多是靠慣性,怎會知道一步走多遠。你根本不關心自己,所以有很多痛苦,怎麼來的你都不知道。你大概知道自己一天吃一碗飯,可是很少注意多大碗或多小碗,你很少注意這些。
現在從這裡用心,弄清楚一分鐘念多少、十分鐘念多少、一小時念多少,再以這些大小不等的單位,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那些破碎的時間。日常生活中只要毋需用心時,就持咒帶進去。走路、散步、晨跑、搭車、搭電梯……等等,可以不用腦筋的時候,你就提起來,用三年的時間去填,在家人最少也要一年。一天二十四小時中,填得愈滿,福德資糧愈大,生命的改變也愈明顯。
至於要出聲金剛持,還是在心裡默念,你自己看著辦。碰到周圍的人正忙時,我們通常是心念;一般像騎車、開車……自己獨處的時候,可以金剛持,念出一點聲音無所謂,因為不會干擾別人,甚至晚上睡覺,念到入睡都不要緊,用這樣去填滿。此時,就可以開始觀照自己。
禪修中這一法我們稱為「三玄九要」,共分三個階段。第一階段叫「句中玄」,這階段是觀照的階段,這個方法就稱作「觀照法門」。這時的觀照完成、觀照成就,不能算成功,這個階段還無法了生死。你不要一聽師父說觀照不能了生死,就想乾脆直接修照見!好多同修說:「師父!我照見……照見……」照見是你講的,其實那個程度還是在觀照,並不是套用照見,你就照見了。
有個同修常常這麼說:「師父!我現在入流忘所了喔!我……又……」我問:「誰告訴你入流忘所了?」他道:「耶!這樣就入流忘所呀!」有位同修則是:「師父!我現在已經證三果了,要怎麼證四果?」我看你吃水果比較快!誰說你已證三果了?憑什麼證三果?怎麼來的?不是自己講了算數啊!還有人道:「人家說我已經證得初禪定!」人家說?哪有人家說的!禪定怎麼來的,有一定的標準,我們絕對不要掉入陷阱裡。
雜訊聽得太多,都會跟著講。聽的那些人也沒程度,看你講得不錯,便說你已經證阿羅漢。證阿羅漢那麼簡單?不是!一定要有實修的經驗。切記!任何人的恭維、稱讚,都要反觀自己真的有實力嗎?透過什麼實踐階段?假如你沒有歷經實踐的階段,真正擁有刻骨銘心的過程,對於別人的稱讚,要趕快消業障,不然你會「罪過!罪過!」人都愛人家捧,人家一捧、高帽子一戴就醉了,所以叫「罪過」。不要人家一捧,就忘了自己是誰。真的是成就嗎?那都是名相。你要知道實際的狀況如何,才算數。
觀照怎麼進行?剛才所提的,是個下手處,是很簡單的法門,這能夠改變你的生命及命運,但並不意味能就此了生死。要弄清楚它可能讓你在這世間活得自在快樂一些,不用那麼苦瓜臉,對於菩提道上的精進,也可掃除諸多障礙,但還未了生死啊!。
很多人說他自己一精進就有障礙。放心,那只是生活中料理不當,哪有什麼障礙可言?「唉,才不是!我真的是業障,一用功就生病。」對呀,這不就是身體料理不當嘛!不然怎麼會一用功就生病?不要將用功和生病牽連在一起,因為你平時身體照顧不當,所以現在想精進,障礙就來了。自己要慢慢去留意,現在開始透過這樣的訓練,一定會改變。
觀照這個階段,只是先把心穩定、伏住而已,你要開始去摸索,所要觀照的是什麼?譬如「觀心」,我們提過有四個心--我這個心、能觀心、所觀心、觀心後要做什麼的那個心(即要找到的那個「真心」)。必須去摸索這部分到底是什麼,並且弄好它。摸索是第一階段,然後你會逐漸塵埃落定:「嗯!就是這樣。」「嗯!就是那樣!」但這只是你的第一個肯定答案而已,還未必全然正確,因此還要再提疑情加以檢驗,於是便進入第二個階段。
檢驗以後,有錯要修正,證明沒錯以後,還要再驗證。當確定如此觀照自己是無誤的,才開始正式修行,這時才能掌握得住自己的心,此時叫作「照住」。前階段「觀照」是站在旁邊觀看,像探照燈般,但尚未掌握到;「照住」則是找到目標了,燈照住那個地方,在這時候,你的心要安住在哪裡,你就能夠真的「置心一處」了。
我強調要提疑情,許多同修便說他有好多疑情。那種不是疑情,是疑問,他搞不懂的很多嘛!「為什麼要拜?」「為什麼要拈香?」「為何要這樣?為何要那樣?」問這、問那,因為他還不懂嘛!這些問題提著,不用急著去求證,如果是知識性的,很快就能找到答案,生命的東西就沒那麼容易,生命完全要看體驗,要看感受。
你從這部分來,要安住那個點並不容易,所以當你觀察,明確地找到那個點以後,必須能放下一切,安住在那個地方。禪法稱為「安住」,相對於觀照則稱「照住」。你要能「住」在那個地方,「置心一處」,將心擺在那裡,其他的就放下了。
譬如近日較空閒,想去旅行,出發前閱報,「哇,看來會跌停板!這禮拜應該留守在家,不然就錯失進場良機了。」這時,你是要放下股價去度假,還是放棄度假要股價?這個時候的機會成本很大喔!機會成本愈大,猶豫也愈大,愈難以下決定,因為兩者都不錯。「現在有利多,該準備進場,但是旅遊不去也可惜!去了沒賺到!怎麼辦?」此時,你是置心兩處啊!
【我要護持此篇文章】
|
|
|